你的位置:主页 > 邮摘分析 > 邮市分析 > 谈谈老精稀金银币的根基

谈谈老精稀金银币的根基

四木 发布于 2012-07-19 20:46   浏览 次  

  少年时代就喜好收藏糖纸烟盒树叶,主要是邮票。把邮寄过的信封放到盆里倒进清水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来小心翼翼地把邮票撕下来晾干,压平。人物动物山水花鸟革命事件世界风云等,看着喜上眉梢,好玩。年长一些的中学生(集邮爱好者)指点说,珍稀的实寄封就不要损坏了,用塑料纸包起来放到不受潮的地方。何为珍稀?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当明白了珍贵而稀少的藏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时,也参加工作了。八十年代末期才知道有了新中国的纪念币和金银币。几个藏友凑到一起分析,金银币虽稀少,又贵,就少买些。于是断断续续一路走来且逐渐强化列入主体收藏品种。岁月如流,藏品中切实具备了“老,精,稀”概念的,自然升值幅度较大,如1985年至1994年1盎司银猫,1994年婴戏图金银套币,九十年代小规格的系列熊猫金币与观音系列本银币,第一轮全套生肖银币等,也不大计较行情的区间震荡。有的人士说金银币的老精稀概念是伪命题,这是不妥的。笔者通过几十年亲身经历的所藏所见,认为老精稀金银币的魅力之根基,是十分扎实的。

  首先,从基础哲学的角度说,金银币中的老精稀是同属于藏品共性的客观存在。众所周知:老,指的是存世时间较长,鉴于新中国贵金属币1979年开始发行,可以初步界定2000年以前面世的为老,再往前推断数年亦可;精,指的是铸造工艺精良,审美情趣盎然;稀,指的是发行量较少,一般指1000套至3000套之内,数十数百套的发行量当然更加稀少更好。撇开金银币老精稀概念的特殊属性说,其他任何藏品,如青铜器青花瓷犀牛角田黄石及唐宋明清乃至建国前后大家名流的墨宝,等等,只有具备了老精稀的属性,才会是珍贵之物。玛瑙也曾是历朝历代皇家宠物,后来因为发现储量巨大开采量也大,渐次淘汰了。尽管新中国金银币“出生”较晚,和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文物不是一个“辈份”,但作为一种系列藏品早已跻身于国内外的收藏大家庭,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说,金银币中的老精稀品种和任何珍稀藏品的属性,是一致的,是名符其实的客观存在。

  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说,金银币中的老精稀依然是物有所值。由于全球经济低迷,欧美金融危机且国内经济影响,自去年9月以来,整个收藏投资市场明显降温,行情与人气也显得清淡。虽然金银币中的老精稀品种价格也有程度不同地回落,可是从保值增值的角度看,比照早年的购买价格(1997年追高泡沫买进的品种,另当别论),绝大多数品种依然是增值不少,并无套牢亏损忧患。早期投入买进的老精稀币品,切实体现了抗风险的独特优势,依然是物有所值。

  第三,从价值发现的角度说,金银币中的老精稀也是一笔知识财富。既然是收藏市场,就是经济或经营行为,哪怕您是纯粹地喜好收藏不计盈亏,盈亏也会伴随着您形影不离。值得称道的是,在八、九十年代,乃至2006年底以前,一批确有资金实力又独具慧眼的有志之士投身于新中国金银币“淘宝”,至今收益颇丰,令人羡慕。我们断不能冒昧揣度就是对敲盘,拉高出货。即便是以藏养藏,也属于正常的收藏投资行为,有利于正确引导大众化的收藏及投资趋向。当然奸商式地高度投机另当别论,笔者认为这起码不是主流也不会是普遍现象。所以老精稀金银币理论体系的架构,本质上是健康的。正是通过其理论上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有人较早地发现了老精稀币品的收藏价值,且渐次推广开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是先驱者同时也是众多参与者的一笔知识财富。知识经济时代,头脑的嬗变一旦与任何一种事物的规律产生正确取向的共振,思维的魅力一定会与有形的财富联姻结伴。思想的魅力总是在先。

  综上所述,新中国金银币的老精稀理论体系的研究及架构,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客观的物质(金银币品)基础,也有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其根基是扎实的。值得继续研究并向纵深领域发展。

上一篇:金银币屡现破发收藏价值是投资核心 下一篇:没有了
广告赞助商